编辑| 别致的
“价格战,价格战,价格战。”
这或许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最震耳欲聋的关键词。 究其原因,还得从年初特斯拉突然正式辞职说起,“伤敌千伤己八百”。
尽管这家美国车企知道自己会受到老车主广泛的维权,会让品牌信任降到冰点,也会催生更多的“观望党”,但它仍然比较Model 3至Model 3.Y分别达到22.99万元和25.99万元的中国历史最低售价。
仅从乘用车协会2月份发布的销售成绩单来看,这家美国车企依然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绩。
尤其是考虑到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影响,以及疫情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于较长恢复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观望”现象越来越多。见各方”,特斯拉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这扩大了视野。 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49.6万辆,同比增长56.1%,环比增长27.5%。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43.9万辆,同比增长61.0%,环比增长32.8%。
与此同时,2月份新能源汽车厂家批发渗透率达到30.6%,较2022年2月的21.6%提升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5.7%。
2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31.6%,较2021年2月的21.7%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2.9%。
相比之下,1-2月乘用车整体累计零售量仅为267.9万辆,同比下降19.8%。 那么造成损失的责任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就很清楚了。
换句话说,正如今天文章的标题所说,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燃油车透支,电动车遍地开花”更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波迭代远比想象的激烈。
失去是不可避免的
在本段开头,我首先想说的是,无论承认与否,电力转型的汹涌浪潮远比大家想象的更为猛烈。
由此,我们不断放大视角,追问为什么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如此迅速地变得如此繁荣? 难道仅仅是因为所谓“绿卡”政策的收紧? 难道仅仅是因为油价的疯狂上涨?
事实上,由于样本量足够大,一些消费者难免也会有类似的想法。 但对于更多消费者,尤其是经常订购数十万元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来说,牌照和使用成本肯定不是他们决定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剩下了: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综合产品力实现了多维度反超,比如行驶品质、动力性能、智能体验甚至相关服务等,因此获得了更多以及更多的订单。
顺应潮流,诞生了一批现象级产品。 它们的存在,早已淘汰了各自细分市场中曾经的燃油车“霸主”。 潜台词似乎是在说:“先生,时代变了。”
今年开始的“价格战”,让后者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已实力较弱的品牌来说,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出售自家燃油动力汽车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举,带有一丝被迫透支和回顾的意味。
更糟糕的是,从潜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家普遍认为燃油车降价是必然的事件,应该一件一件地发生。 持币观望的“观望党”不断涌现,变相加速了这一进程。 淘汰赛的进展情况。
这些弱势品牌让出的份额,早已被实力强劲的新能源车企占据。 其中,比亚迪和特斯拉最为突出,2月份的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3年,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贡献,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势头似乎无需过多担忧。 相信最终,震耳欲聋的“升起之声”仍会如最初预测的那样继续回响。
也就是说,批发销量和渗透率分别达到“850万辆、36%”也不是没有可能。 同时,正如本段副标题所说,燃油车“必败”。
谁能赢?
平心而论,读完上段的诸多观点后,肯定有读者会表示怀疑,觉得过于偏激、绝对。 作为反驳,在本段开头,我想直接引用客运协会的另一组数据。
从2月份汽车销量排行榜来看,比亚迪秦和五菱宏光分别以30540辆和30267辆成功淘汰日产轩逸、大众新朗逸、大众速腾、丰田凯美瑞等燃油车。 比亚迪海豚也售出22,682辆。
同样,在2月份SUV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宋、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元PLUS分别以51,592辆、25,526辆、20,279辆占据前三名。 其身后是哈弗H6、本田CR-V、长安CS75等燃油车。
说到这里,我不禁叹了口气。 如果说早些年,我国新能源市场结构更像是“哑铃型”分布,10万元以下和30万元以上,电动化攻势更加猛烈,那么自2023年以来这一年,“腰”也变得越来越丰满。
更简单地说,燃油车坚守的10万-30万元腹地,已经遭受了新能源汽车的毁灭性打击。 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并发力,类似的失败只会越来越大。
而且在我看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其实已经慢慢固化,领先梯队已经形成“两超多强”的局面。
关于“两超”,相信没有悬念,肯定指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原因在于双方在规模、供应链成熟度、产能储备、甚至线下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与对方拉开了巨大差距。
“有多强”更多是指蔚来、小鹏、理想、文杰、极氪、艾安等新造车厂商,或者是传统自主品牌孵化的独立新能源车企。
至于入围的原因2023中国燃油车销量排行榜,更多的是因为经过沉淀,当解决了生存问题后2023中国燃油车销量排行榜,在产品规划层面、研发层面、品牌层面、营销层面甚至服务层面上的优势得到了最大化。
此外,令我们自豪的是,上述参与者除特斯拉外均为中国车企。 此次打响的“价格战”,对于那些扭亏为盈、只能依靠燃油车强行延续寿命的合资品牌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战”。
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本段的小标题:谁能在中国巨大且有吸引力的新能源市场中胜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说实话,英雄竞逐的这一刻,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只会屈指可数。
毕竟,与百花齐放的燃油车时代相比,电动车时代则注重独处、求败。
崔立文
爱你的车就像爱你的生命一样
比较喜欢电动车的小编~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