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小米、雷军和他的团队非常擅长沟通和销售,我很佩服他们。
近日,有消息称小米汽车高端车型保价为36.14万元,再次引发热议。
在2023年底举行的技术大会上,雷军多次将小米SU7与保时捷、特斯拉Model S等豪华跑车进行比较。此外,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价格可能有点贵。 相当于二三百万辆豪华轿车的性能。
雷军表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售价不会是9.9万元、14.9万元……我们还是要尊重技术。
保险价格传出后20-30万性价比高的轿车,小米巧妙地辟谣并披露了更多信息,但并未透露最终价格。
无论如何,消息接连传来,热身的感觉棒极了。 那么今天杠杆游戏也关注一下。
我不会客气,只是从我的观点开始。 希望小米第一款车SU7的起售价不要超过20万元。 为什么? 同时我们来谈谈小米的造车模式。
超值价格预热
2023年底,小米汽车召开技术发布会后并没有闲着。 总是有新闻和讨论。 该车非卖品,经常使用C座。
2024年初,雷军再次表示:“50万元以内有竞争对手吗?” 这一回复也引发猜测,SU7的最终售价可能在20万到50万元之间。
“定价确实有点贵。”
随后界面新闻日前报道称,某大型保险公司向记者证实,小米汽车高配版的保价为36.14万元。 该车型采用CATL三元锂电池,最高时速为265km/h。 据此,市场猜测小米汽车的最终售价可能在25万至37万之间。
真的有点贵吗?
2024年1月30日中午,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转发网友微博并回应:近日,内部车辆开始登记。 这是为了测试贯穿销售、交付和服务的所有流程,购买保险也是其中之一。 链接,没有参考价值。 如上图所示。
有价值吗? 这很有趣。 全网都在关注。 经过一系列的预热,大家都知道,可能不便宜,但也不应该花36万元。
小米一次次将自己、合作伙伴、消费者拖入话题圈。 这个水平令人难以置信。
随后1月31日,有消息称,小米汽车首款汽车SU7将于2月中下旬正式进入SOP(Start of)阶段,开始量产。 据悉,SOP后第一个月的3月产量计划在2,000辆左右,预计2024年中期完成产能爬坡,7月产量将达到车辆超过10,000辆。
消息接连传来。 先试价格,关注就这么成功。 产能爬坡的节奏也被告知潜在用户,又受到一波关注。
不过,我个人认为,无论预热多么成功,花二三十万元买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小事,对于小米粉丝来说也不容易。
如果价格太高,销售问题就无法避免
我非常理解小米集团花了几年时间、投入了这么多。 如果第一辆车定价太便宜,那钱就真的没有希望收回来了。 小米深知,价格太低,利润空间太窄,竞争又如此激烈。 如果不能增加体积,只会损失更多。
与此同时,小米手机以性价比起家,赢得了众多粉丝和用户的同时,也使得其品牌形象、价格、利润不断走高。
小米的系列产品,包括中高端产品,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 小米的用户和收入也随之增长。 小米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希望更加高端。 它有一定的基础和可能性。 这些都是可以认出来的。 。
但我和朋友一直觉得定价问题会是小米汽车头疼的问题。 SU7是一款轿车,从外观设计和定位上来说,它更加时尚,就是不商务,不官方,不沉稳大气。
我就不一一的通过数据告诉大家,20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目前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 但我想大家都明白,如果价格超过25万元,一个月就很难卖到1万辆以上。
比亚迪、蔚来、英伟达、极虎、小鹏、红旗、宝马、奔驰、奥迪……除了比亚迪,还有谁有单一车型的电动轿车单价超过20万元,月均销量超过10,000 单位?
仅仅因为过去是困难的,并不意味着未来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 不过,上述企业也不是吃素的。 它们都在争夺20万-30万元区间的汽车市场。
可以说,上述企业都渴望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的售价能超过25万元,甚至30万元。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毕竟,花20万左右的钱发财,和花25万以上甚至30万左右的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层次。 同时,能买得起25万元到30万元左右电动汽车的人,以及针对非商务、非官方、非冷静的消费者,中国市场本身有多少?
相信凭借几个月的客户积累以及小米产品多年来培养的粉丝,小米在产能提升后的一两个月内可以实现每月过万辆自行车的交付。 但我认为这将是可持续的。 是一个问题。
那么,有人会说,小米可能会先推出一款昂贵的车型,让市场大开眼界,证明小米的造车能力,然后再推出一款相对便宜的车型,吸引其主要人群。
我认为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我想说,在造车新势力中,哪家公司的第一款车不会出现一些挫折,才能够逐渐提高销量。 造车是一个一步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甚至有些事情对企业和品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保证小米SU7汽车生产、交付顺利,消费者在驾驶时不出现任何问题? 如果出了问题,即使推出相对便宜的型号,也不容易扭转局面。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诋毁小米SU7汽车,而是希望小米集团能够谨慎定价。 不要因为怕单价不够高,担心利润,市场竞争激烈,就试图避开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设定较高的价格区间。
确切地说,勇敢面对20万元左右的市场,在这个市场赢得尊重、赢得市场,恰恰证明了小米汽车有实力、有能力、有空间。
或许25万-30万元左右的价位,小米SU7也能取得成功; 又或许小米汽车故意放了那么多烟雾弹,最终定价为18.99万元,让粉丝们高兴不已。
不管怎么样,祝小米汽车一切顺利,也希望SU7能够大卖。
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表示,“目标客户是时代精英,十年后看起来还不错。” 《时代精英》值多少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今,许多时代精英都陷入了困境。
小米汽车的问题不仅仅是定价
如上所述,价格定得太高就很难调整; 当然,价格定得低的话,调整起来并不容易,也不现实。
什么样的价格最合适? 我觉得杠杆游戏大概是20万元左右。 小米SU7的起售价应该不会超过20万元。
我们应该看到,小米集团、雷军和团队有很多优势。 之前我写过:
第一个优势是雷军雷布斯的决心和创业经验。
雷军当时表示,
“这将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赌上一生的名誉”……
十多年前他就开始白手起家做智能手机并取得了成功,这说明雷军是一个可靠的人。
同时,50岁左右的他已经拥有足够丰富的经验,足以让雷军亲自带领团队造车。 这种决心和创业经历不容小觑。 我个人觉得这个比很多因素更关键。
根据小米当时的声明,75天内,小米进行了85次行业走访交流,与200多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进行了4次内部管理讨论,召开了2次正式董事会会议。
第二个优点是小米确实有钱有资本,同时又不乱花钱。 汽车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的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
小米当时表示,其现金储备为1080亿元。 汽车业务在达到规模之前,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巨大损失。 重要的是“公司能够承受亏损”。
小米账上有数千亿元现金,比造车新势力富裕得多。 毕竟造车新势力的钱不是自己的,还得接受投资人的赌注。
几年前,蔚来等人几乎无法生存,不仅是因为没有钱,而且当时的资本市场还不认可。
小米是一家相对成熟的公司,营收稳定。 所以小米才说自己投资,不投资。 要坚强。
非常有趣的是,2023年8月末,小米中报披露,继续投资14亿元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 此前,其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分别投资31亿元和11亿元。
这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但我们发现,与很多花大钱的公司相比,小米汽车似乎非常节俭。 造车花了这么多钱,小米却如此克制。 这是一家成熟、优秀的公司。
第三个优势是小米确实有技术基础。 从系统优化到打造手机,雷军已经证明了自己。 现在,拥有数万名研发人员的小米,具备了连接IT和智能汽车的可能。
小米既懂硬件,又懂互联网,“我根本无法理解你们为什么不造汽车”——有人这么认为。
第四个优势是小米的生态与乐视不同。 小米和苹果一样,拥有与整个生态链相关的用户基础。 真正建立了客户群和生态。
这为小米汽车赢得市场和用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个优势是小米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Games 不是小米用户,但很多朋友都是。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喜欢小米,因为性价比真的很高。 就像小米说的,硬件利润不超过5%。
什么是汽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和旅行工具。 小米对性价比的追求,正是普通汽车应有的理念。 当然,定价如何以及是否是普通价位的汽车,我们还得拭目以待。
第六个优势是小米是后来者。 这几年,其他企业走过的弯路和经验教训,也是小米汽车的财富。 小米汽车起步较晚,有时也有后来者的优势。
小米的缺点我就不多说了。 这部分杠杆博弈我想讲的是,除了小米的汽车定价问题外,更重要的问题是投融资和创业模式问题。
小米此次创业造车并没有进行外部融资。 几年前,小米开始准备造车时,曾表示拥有1000亿元的现金储备。
如果你有钱,当然不需要外部融资。 但别忘了,小米集团这些年给股东带来的回报似乎并不多。 那么如果你有钱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回馈股东,同时我们可以不断扩大投资,为股东赚取更多的回报。
最终,股东必须以股价或股息的形式获得回报。 如果两个方面都存在就更好了。 过去几年,说实话,小米集团在这两点上做得还不够好。
作为小米集团第一大股东,雷军及公司实际控制人不需要外部融资,完全用小米集团资金进行投资。 这基本上意味着他将带着原来的大小股东投资一个新项目、新公司。
注意投资有风险,投资金额和过程太吓人。 其他公司的具体数字和杠杆博弈并未举例。
而且,在不利用自有资金寻求外部融资的情况下,其他股东在造车过程中基本没有发言权。 这一决定是否足够尊重小股东并对他们有利?
我不知道,也许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赚更多的钱是件好事; 也许有风险,毕竟过去分红不多。
我们看到很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和公司,包括汽车行业的企业家和公司,大多数新创企业都获得了新的融资。
小米汽车是否应该与小米集团隔离风险? 小米集团其他大小股东是否愿意与Rebus分担小米汽车的风险? 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它比小米汽车的定价更值得关注。
2023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营收约为1977亿元,下降7.60%。
同期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约为127.5亿元,同比增长1982.27%,因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6.77亿元。
我们看一下小米集团2022年全年营收:2800亿元,2021年3283亿元,同比下降14.70%。
同期,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下降87.21%。
从以上波动我们可以发现,业务的起伏还是比较大的。
未来,小米集团的电子产品和汽车是相互支撑,还是偶尔自相残杀,给公司增加压力? 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如何20-30万性价比高的轿车,我支持小米汽车、小米集团做大做强。 既然小米汽车的创业模式已经是这样了,那就希望能够卖得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小米集团的股东。
本文未注明来源的财务图表均来自小米集团相关公告。 特此解释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