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已经形成,而且这种替代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此话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过去“污蔑”燃油车的大多是汽车媒体或者新能源汽车企业老板等利益相关者。 但这一次发表相关言论的人都是商界和政界的重要人物。 看来“燃油车之死”已经成为必然。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燃油车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速分别为35.8%和37.9%。 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达到31.6%。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今年这一比例有望突破40%。 也就是说,再过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与燃油车“持平”。
但如果燃油车消亡太快,或者新能源汽车崛起太快,对于行业来说未必是好事。
具体来说,对于很多车企来说,燃油车是其生存的重要产品线。 毕竟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生产成本早已摊销得很薄,尤其是合资品牌。 可以说,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品牌优势。 他们完全可以依靠燃油车产品来获取可观的利润。 如果他们有钱可赚,自然就不想费心去新歌了。 然而,市场向新能源转型的趋势无法逆转。 迫于压力,他们只能花钱购买新能源,这并不是他们特别愿意做的事情。
据乘联会统计,去年前11个月,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 除了车企因内卷化而打价格战外燃油车市场占有率,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车企过度投入也是一大原因。 纵观汽车市场,即便是一些销量不错的新动力车企也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在新能源产品无法赚钱的情况下,过快地扼杀燃油车可能不利于车企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对此,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恒”在文章中所言:“目前,有些人还是对燃油汽车的退出感到担忧。这很自然,因为现在汽车工业主要依赖燃油汽车。” 汽车赚钱。”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体现在消费者的不适上。 这里的不适主要是指不能适应。
毕竟,从汽车用户的角度来看,短时间内接受新能源汽车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在使用习惯上,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单单说加油、充电,体验就有千差万别,售后维护、保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另外,新能源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这也让普通老百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渐渐地,厂家逐渐停止了燃油车的研发,停止迭代。 国内的限购限行政策也间接迫使消费者选择新能源产品。 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花钱买车。 买车时,车企不得不降价促销,进一步加重了负担。
于是,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一片碎片化的景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好消息不断; 另一方面,车企和消费者的感叹不断。
因此,在“淘汰燃油车”方面,不必太慢,也不必太急。 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越走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