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始终定位于汽车产业链的最下游,即汽车的用户。 其横向发展路线是不断推出各类出行服务,包括私家车、快巴、自行车……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滴滴开始寻求第二条发展路线。 这条路线与能源环境、汽车革命、滴滴司机和乘客有关。 这关系到滴滴平台的长远发展。 这条线就是垂直的汽车产业链。 那么,滴滴二线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呢? 滴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何前沿布局? 滴滴“暗中”策划着哪些改变? 未来会给司机和乘客带来哪些干扰? 针对上述问题,汽车之家新能源频道8月9日对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军进行了专访。他明确表示,滴滴的战略非常清晰,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滴滴的新能源战略。 实地旅游布局。
●前言
当网约车的烧钱大战结束时,滴滴出行是唯一的; 当分时租赁公司各方仍处于点燃状态,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时; 当共享单车在快速崛起中开始衰落,并在悄然清场时。 我们越来越相信的是,国内共享出行领域已经进入下半场。 那么,当下的共享出行企业该如何调整策略,应对竞争变化中的下半年挑战呢? 这是我们关心的前沿问题。 为此,汽车之家新能源频道推出了一系列名为“出行+”的专题。 每月一期,通过与国内共享出行企业的深度对话,为您呈现当下最真实的共享出行景观。
60秒读完全文:
●滴滴正在从一站式出行平台向汽车运营商平台延伸。 在拓展横向出行服务的同时,也在向汽车全产业链拓展布局。
●新能源汽车是滴滴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 滴滴平台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40万辆,我们有信心实现“2020年平台新能源汽车100万辆”的目标。
●滴滴将通过车主主动登记、充电设施全面布局、帮助司机选择合适运营车辆、销售定制新能源运营车辆等四种方式吸引新能源车主入驻平台。
●个人家用车与经营定制车不同。 滴滴表示,制造定制车的目的有两个:降低成本和提升体验。 但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深层动机:大力推动拼车业务。
●滴滴过去依靠智能手机连接汽车,未来希望通过智能手机连接汽车。
★您知道滴滴平台上已经有40万辆纯电动汽车吗?
成立仅6年的滴滴出行,拥有许多亮眼的标签。 它是中国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拥有近5亿中国用户,每天服务超过3000万个用户订单,每月有超过100名司机参与共享。 2100万……在与快的和Uber中国抗衡,并获得苹果10亿美元投资后,滴滴出行已经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垄断者”。
不过,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依然保持警惕和敏感。 在他看来,滴滴是一家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公司,需要保持危机感。
《程伟》
危机感的来源在于,我们正处于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之中,而这种变革涉及到很多不确定性。 对于滴滴来说,只有在汽车和出行中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封闭的路径,才能筑起更高的护城河。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可以视为滴滴转型的起点。
2016年6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首次提及滴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未来5年,滴滴平台电动汽车保有量要达到100万辆。 ”。
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军告诉我们,这才是滴滴真正开始新能源布局的时候。 他笑着说:“当时这个数字震惊了业界,怀疑的人比相信的人多。但一路走来,(我们)对这个目标越来越有信心。”
《杨军》
截至今年7月,滴滴平台拥有40万辆纯电动汽车,此外还有大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型。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9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2万辆。 从这一点来看,滴滴的40万辆共享汽车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望变现。 目标是到2020年连接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滴滴的选择:做什么 vs 做什么
杨军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为共享而生的汽车一定是新能源汽车。” 当我们在采访中再次问他这个结论时,他列出得很清楚。 新能源汽车的几个特点。
首先我们看大局: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互联网带来新应用。
其次,从滴滴平台和新能源车主、乘客的成本和体验角度。 据滴滴统计最适合跑滴滴的纯电动车推荐,新能源汽车为车主带来诸多经济效益。 全职车主每天跑的公里数较多,每月的油费近4000元。 不过,从目前全国平均电费来看,运行同样的公里数,电费几乎是燃气费的一半,所以相当于直接增加了2000左右的纯收入。 这是一个特别直接的吸引力,也是滴滴愿意看到的。 笔者也与不少滴滴司机进行过交流。 一位在北京开北汽EV160的司机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里程比燃油车便宜。 他的EV160每天充电两次,每次大约充一次电。 小时,每公里折合0.2元至0.25元,但相同里程下的邮费可能要0.5元至0.6元,而且必须是小排量燃油车。 另一位司机也告诉笔者:“除了成本考虑之外,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没有牌照限制。”
不过,虽然“新能源适合共享”是一个正确的命题,而且滴滴早在2016年6月就计划发展新能源,但滴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两次大动作还是发生在最近六个月或所以。 :一是去年12月,滴滴宣布旗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落户北京中关村; 其次,今年4月24日,滴滴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北京联合发起“洪流联盟”,计划未来10年服务全球20亿用户,推动超过1000万共享新能源汽车。
显然,滴滴在新能源领域从规划到大规模落地,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准备。 这不仅包括新能源的销量和留存,还包括滴滴平台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充电、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焦虑。 考虑维护等问题。 杨军表示:“我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本来滴滴是汽车产业链的最下游,是汽车的用户(私家车、快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一站式出行平台)。能源和制造业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我们发现,随着我们和这个行业打交道越来越多,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需求侧的改革(深入汽车行业)。政策是推动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司机和乘客的需求,以及节能减排和长期效益的需求作为平台。需要考虑”。
在综合考虑“应该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的定位后,滴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布局。 我们还总结了滴滴未来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四种方式。
1、欢迎开放、合规的新能源车主加入。 滴滴一直鼓励新能源车主注册加入,但无论是司机本身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必须符合国家网约车准入标准。
2、建设充电设施,2018年1月推出小橘充电。在杨军看来,充电网络要解决三个问题:布局便利性、充电体验、价格参差不齐。 为此,滴滴通过大规模加盟吸引充电运营商,并完善小橘充电APP的应用。 、提高电费规划合理性等方面。
但在收费方面,一位滴滴司机认为,小橘充电还是比较贵:“没有国家电网便宜。虽然国家电网收取40分钱到80分钱的服务费,但低谷充电还是比较便宜的。” ”
从充电效率来看,目前小橘子平均充电需要一辆运营车辆,耗时1小时到1个半小时。 一些电池和功率较大的车辆和桩可以达到45分钟左右。 杨军表示,充电时间不仅需要充电桩的功率,还取决于车辆能否承受大功率充电。 现在市场上的充电桩大部分功率为120kW,但300kW和350kW的技术已经开发出来。 随着汽车电池的快速发展,30分钟充电指日可待。 此外,在换电领域,滴滴目前有数百辆车辆尝试换电。 尽管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滴滴正在关注这些趋势。
3.帮助车主选择好车
那就是滴滴的D0项目。 滴滴利用大数据,通过综合计算帮助车主选择一辆好车,包括某辆车是否节能、该车是否耐用以及配件是否便宜。 新能源汽车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项新技术,认真的用户并不多。 D0是滴滴与中国汽车研究院、天津检测中心合作,对已发布并投放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进行筛选、测试和收集反馈,并向车主推荐一些适合运营的车辆; 与此同时,滴滴本身也采购了大量新能源汽车。 能源车租赁给滴滴司机(这是滴滴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如果滴滴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出现问题,滴滴作为大客户,会去找汽车厂商交涉,这比个人用户更有权力。
4、打造新能源专属定制车
那就是滴滴的D1项目,这也是滴滴目前最大的“跨界”项目。 正在与车企合作打造一系列新能源定制汽车。 目前用于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大多是为个人家庭设计的,但专业运营对车辆有一些特殊的需求,设计细节与家庭用车有所不同。 通过运营场景分析、大量数据调研和反馈,滴滴也开始尝试定义共享新能源汽车是什么样的。
滴滴进军汽车垂直产业链
★谈定制:滴滴主动找车并与如家达成合作
杨军表示,滴滴定制有两个目的:一是降低整个里程成本,无论是滴滴、司机还是乘客;二是降低整个里程成本。 二是改善乘客体验,希望乘客有“哇”的不一样的感觉。
很多人潜意识里有一个误区,认为个人家庭用车和共享汽车没有本质区别,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共享单车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到GPS电子锁、实心轮胎等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要大得多。
滴滴已经意识到很多新能源汽车并不适合全职司机:比如8年12万公里的三包政策对于滴滴的全职司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滴滴需要的是1万公里甚至50万公里的30个设计。 不过汽车厂商不会对家用车做这种设计,滴滴认为有必要站出来推动这件事。
于是今年3月,滴滴与车合家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将共同推出适合共享出行的新能源汽车。 标杆出行场景是滴滴最主流的快巴业务。 定制车辆预计将于2020年投放市场。
滴滴出行新能源“大事件”时间规划
目标
计划时间
推广新能源汽车40万辆
2020年
推广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
2028年
推出新能源定制车
2020年
谈到双方的合作,杨军并未对传闻中的51:49合资股比做出回应,但表示是滴滴主动推动的合作。 他说:“我们想要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正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我们实际上已经与几家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了交谈。 滴滴认为共享出行工具就应该是这样的。 也许一开始很少有人相信最适合跑滴滴的纯电动车推荐,但共享单车却给了大家一些不同的想法。 毫无疑问,汽车比自行车复杂得多,但总得有人迈出这一步,所以滴滴主动寻求合作。 有消息称,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已经接受了这一观点,并正在做出尝试。 虽然对细节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大方向却越来越一致。 ”
杨军补充道,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滴滴其实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发定制汽车,而是宁愿把钱花在客户端。 然而,市场上确实还没有适合运营的共享汽车。 不过,滴滴未来推出定制车时,不会强制车主购买。 杨军说:“如果滴滴车又便宜又好,很可能是滴滴车主自主选择的产品,渗透率更高。而且滴滴并没有明确必须卖多少辆,因为滴滴不卖滴滴并不关心汽车能卖多少辆,而是关心更好的每公里成本和更好的体验。”
至于滴滴定制车有什么区别? 杨军笑道:“大家肯定都会有很多遐想,我告诉你一点,空间更大更舒服,上下车也更方便。” 至于续航里程,初步规划在350km-400km范围。 另外,由于滴滴了解订单密度,滴滴平台的智能大脑会提醒司机什么时候是最佳充电时间,不一定是一直,也不一定非要一下子充满。 杨军坦言:“这个比燃油车复杂一些,因为燃油车一周大概要加油两次,你不用每天都面对这些决定,但如果电动车每天充电一次,已经很好了。”
但事实上,笔者在与滴滴司机沟通后发现,滴滴布局新能源定制车还有一个“潜在”的经济动因——发展拼车业务。 快递业务是滴滴的主营业务,而拼车则是快递业务中最赚钱的部分,也更符合“共享”二字。 但滴滴司机普遍不喜欢乘坐共享服务,因为滴滴司机仍然按里程和时长收费。 例如,三名拼车乘客A、B、C的行程分别为2公里、4公里、5公里,司机完成这三项拼车服务后,滴滴平台将按照总里程和总里程向滴滴支付费用。时间。 滴滴司机表示,从里程来看,剔除重叠部分,排除接载过程中的距离,这三名乘客的实际行驶距离可能只比最远的5公里多一点点,而滴滴也是根据总里程计算的。这5公里的距离。 你支付行程和时长,但对于A、B、C三名乘客,滴滴平台按照固定价格分别向他们收费,总收入比滴滴司机还要多。 当然,从乘客的角度来看,选择拼车会牺牲一些时间成本,但也会减少一些成本。 但对于滴滴来说,要进一步发展拼车业务,车辆需要拥有更多的座位和更好的体验,这是定制车辆的关键特征。
★过去我们依靠智能手机来连接,未来我们将依靠智能汽车来连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滴滴是智能手机发展的产物。 滴滴的崛起也是建立在用一部手机连接数百万车主和乘客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大数据和运营优势。 定制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到来,让滴滴有了用汽车和设备替代手机,实现全平台互联的意识。
杨军坦言,滴滴在定制车前期投入很大,因为涉及到研发和设计,但实际的部分是滴滴看到了需求和市场就在那里,这也是滴滴说服用车的基础制造它们的公司。 理论。 在他看来,每年超过2000万台的个人家用市场确实巨大,而如今的出行市场则远远超出了它。 然而,个人家用市场却有数十家汽车厂商、数百款车型共同竞争,几乎覆盖了每一个细分市场。 都是红海,但共享出行市场是蓝海。 因此,谁能先精准瞄准这个市场,打造出一款最适合运营的汽车,无疑就会收获颇丰。 杨军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合作伙伴都开始行动了,因为一款车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并不是说今天搞清楚了,明天就能出来。”还需要几年时间。”
毫无疑问,D1必须连接互联网。 只有连接之后,它才变得智能。 对于业界热议的Level 1-Level 5自动驾驶分级,滴滴也在做相关的硬件准备和布局。
在今年4月举行的红柳联盟上,程维表示,滴滴未来的目标是服务20亿客户,这意味着滴滴也会关注国外共享汽车在海外的布局,这也是滴滴一直在做的事情。 杨军表示:“滴滴在海外还有很多计划,特别是南美,但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中国有2亿多辆汽车,也是我们共享汽车的主要来源。”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现有的汽车数量很少,只有2000万辆以上,拥有这么多汽车的人要么是非常有钱的人,要么是纯粹的工具车,没有太多可以分享的。 ,所以印度的在线预约都是滴滴的定制车在中国成功后,就会由运营商直接推出。”
★滴滴不怕竞争,滴滴的实力大家都知道
说到滴滴未来的布局,就不得不提到滴滴目前面临的竞争。 高德、美团进军网约车领域,会对滴滴产生影响吗?
杨军对此很放松:“我说一下我们的态度。第一,这个市场很大,共享出行、公共出行的市场可能会超过万亿。我们其实是开放的、欢迎的,希望大家加入我们。”其次,我们特别欢迎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朋友进来,滴滴一路走来也从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并不是自命不凡。一种简单的复制竞争,坦白说,竞争没有多大意义,你也看到一些厂家在一些城市通过过度补贴进行竞争,但滴滴的实力大家都知道。”
全文结束:
不得不说,在原有出行供需匹配的基础上,滴滴正在铺开庞大的共享出行网络,并在交通指令、智能驾驶、定制、充电、后市场等方面延伸布局。 除了亲自打造工厂制造的汽车外,滴滴似乎已经涵盖了与出行相关的一切。 杨军总结,其实有两条线:一条是横向的、不断推出消费者需要的出行服务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另一条线是垂直的汽车产业链。 不过,滴滴的所有业务布局并不是彼此割裂的。 请勿使用旅行或旅行工具。 归根结底,滴滴的商业模式是平台。
但另一方面,滴滴确实在做重资产,布局更广,运营和服务更多。 这肯定是一个艰难的转变,但确实是一次创新的拓展。 一旦成功,滴滴的行业地位将难以撬动,而汽车全产业链的布局将有助于其成为真正的出行帝国。 我们问杨军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传播范围这么广,压力会不会很大?” 杨军笑称,压力是有的,但策略很明确,剩下的就是能力问题了。 (文/汽车之家蔡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