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强国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其在汽车制造业的出色表现是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原因之一。 然而,近年来,欧洲作为汽车制造强国的声誉似乎有些黯淡了。 在多家中国车企强势崛起的同时,德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却步履蹒跚。 就连国内媒体也担心汽车制造业会在中国弯道超车。 本期我们就来看看,昔日的汽车发源地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德国汽车制造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成为最大海外市场后德国2023汽车销量,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营收动力就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因此,在美国和中国提高关税后,德国车企受到了沉重打击。 更糟糕的是,新能源潮流正在席卷全球。 全球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向电动汽车领域转型。 然而,德国品牌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却举步维艰。 即使在中国以外,也几乎被特斯拉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不明朗,公司后期疲软。 这正是德国车企目前面临的困境。
虽然深陷泥潭,但我们还是要看看德国车企的最新营销数据。 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大众、奔驰和宝马汽车制造商的销量和利润均出现增长。 大众汽车全年营收增长18个百分点至1563亿欧元,利润增长13个百分点至139亿欧元,综合营收年增长6%至757亿欧元,净利润年增长7%至104亿欧元。 宝马比较特殊。 其净利润同比下降50%至约66亿欧元。 但后者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华晨宝马的合并,导致税率较往年更高。
乍一看,虽然表现不错,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少德国车企纷纷下调了全年销量预期,而在更为关键的电动汽车领域,德国企业远远落后于市场主流。 此外,当地通胀和利率上升对全球汽车市场产生了抑制作用,私人消费者对新车的需求也在减少。 德国汽车制造商联合会主席穆勒也警告称,虽然德国车企2023年上半年的销量还算不错,但如今的销量远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多达20%。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利润最高的汽车市场,2022年新车注册总量约为2300万辆。相比之下,第二大汽车市场美国的新车注册数量仅为1370万辆。 销量数字的背后,更关键的差距在于未来的市场发展潜力。
目前,美国每千人保有量约为820辆,欧盟国家每千人保有量约为570辆,中国每千人保有量仅为110辆。 目前远称不上饱和的市场状况,让中国市场成为国内外车企眼中最肥沃的沃土,也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德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德国车企长期以来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因此2018年爆发的美国贸易战让德国企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数据显示德国2023汽车销量,2018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的1/4被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奔驰、宝马占据。 其中,大众全球销量的40%以上销往中国,而奔驰也贡献了1/3。 然而,美国和中国相互征收高额关税,导致美国制造的德国汽车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大幅减少。 仅2018年一年,就有近40%的企业接受了检查。 两个强国之间的冲突总会影响到其他国家。 德国汽车协会在2019年初抱怨称,贸易战严重影响了在美国设有工厂的德国车企,近12万名员工的生计受到影响。
然而,中美贸易争端尚未平息,COVID-19疫情继续席卷全球,造成供应链和芯片短缺。 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在2022年指出,欧洲是因缺乏芯片而导致汽车产量减少最大的地区。 智利版图的变化,将使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年中国将累计出口汽车311万辆,远高于同期德国的265万辆。 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年销量占全球50%,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疫情后爆发的俄乌战争也成为中国车企出口的一大助力。 战争爆发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公司相继退出俄罗斯业务,而对俄罗斯态度相对友好的中国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3年1月至5月,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 一波又一波的重大事件不断积聚势头。 仅2023年上半年,中国就出口了230万辆汽车,超过日本的202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传统石油汽车领域收购多起,电动汽车行业也蓬勃发展。 无论是在汽车制造还是私人需求方面,中国都追上了全球减碳趋势。 然而,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德国车企目前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却非常不理想。 其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分工存在问题。 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国电动车企业拥有车身和电池的生产和质量,但德国汽车制造商常年削减外包,因此德国人对电池供应商的依赖度常年居高不下。 在和平繁荣的时代,这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 一旦发生事故,出现各种供应链瓶颈,除了经营策略的差异外,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也是关键。 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中国电动汽车购买者收入相对较高。 这些人过去可能倾向于购买德国汽车,但近年来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的产品。
另一份报告显示,大众汽车自2008年统计数据以来,已连续15年稳坐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2023年一季度,这一宝座首次不保,被比亚迪挤掉。中国电动汽车公司。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华新车总销量为44万辆,超过大众的42万辆。 除了销量出现逆转外,以比亚迪为首的一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也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占领市场,不断推出新产品。 另一方面,德国老牌车系的电动化进程非常缓慢,完全无法与中国本土品牌和美国特斯拉竞争。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五分之二来自比亚迪。 相比之下,大众汽车销售的 42 万辆新车中,电动汽车占比不到 10%。 对于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警告,因为目前各方都有共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对于德国车企来说,成本上升、供应风险不可控、石油车需求下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利润丰厚的行业。 中国市场似乎正处于失败状态。
汽车行业前景悲观并不是第一次。 事实上,过去德国只经历过在其专业领域被中国击败的经历。 伦敦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乔伊·列瓦曾警告称,汽车将成为继太阳能产业之后第二个被中国消灭的德国产业。 乔·莱瓦认为,德国过去在太阳能领域经营已久,但十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突然以爆炸性的数量出现,带来了高科技和低成本,一举杀死了德国先驱者。一。 现在,类似的模式可能已经在其他领域复制。 乔·莱瓦指出,过去20年来,德国车企与中国合作非常密切。 中国贡献了低廉的劳动力和投入成本。 德国的技术专长和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创造了双赢的局面。 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年轻人获得了就业机会,德国投资者扩大了利润。 但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德国最终逐渐失去了中国制造能力和巨大内需市场赋予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德国车企一直与中国合作密切,双方都受益匪浅。 然而好景已经过去,德国想要控制这个肥沃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让我们继续观察后中国时代如何寻找自己的道路。
好了,本期科普就到此为止。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请在下方留言,谈谈你的想法。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视频,记得关注、点赞和分享。 下次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