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报告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将对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信用记录不佳的消费者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容易陷入“信用修复”骗局。近日,人民银行发出提醒,强调“征信修复”、“征信洗白”都是骗局,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值此第39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为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广发信用卡中心反诈骗专家郑重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不存在“修粉饰”在信用报告领域。法律的、商业的、有偿的“信用修复”都是骗局。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信用记录,不得听信谣言“修复信用”,造成财产损失。
“信用修复”骗局套路多
目前,“信用修复”骗局的频率比较高。根据已经发生的众多案例,“信用修复”骗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普通失信主体的“信用修复、洗白”诈骗。此类骗局一般以“信用修复、洗白、异议申诉咨询、代理”为名创业或发布广告,收取高额费用后失去联系;或使用虚假资料、虚假信息等非法手段修改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断开连接。
针对创业就业的“信用培训与验证”诈骗。这些骗局大多打着培养信用修复和信用修复专业人员的口号,谎称传授信用报告和信用修复技能或为信用修复人员和信用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验证服务,以骗取培训费用。
针对创业人群的“联盟代理”骗局。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未来“金钱场景”为由大数据培训是骗局,通过代理、加盟商等方式诱导开办征信相关业务,但实际上是为了骗取代理商和特许经营费。
上述常见的“信用修复”,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个人财产,还会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在对此类诈骗进行“信用修复”的过程中,信息主体将被要求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牟取暴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充网络贷款,骗取高额贷款利息,危害信息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是“正道”
如今,信用报告已成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骗子正在利用人们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渴望进行诈骗。因此,消费者不应相信所谓的“信用修复”。
如果征信确实产生不良记录,消费者认为征信信息有误的大数据培训是骗局,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征信机构或银行会检查处理,如有错误,将予以纠正。提出信用异议所需的信息并不复杂。个人持有效身份证件、企业法人或委托他人持有营业执照的,均可办理。无需通过中介,相关机构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信用报告中有不良记录,也不要过度恐慌。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不良记录将在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5年后自动删除,终身不陪伴。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出具个人陈述的方式表达对逾期的解释和解释,并将如实记录在信用报告中。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以信用报告作为唯一参考。
如果你想保持一个相对完善的信用报告没有不良记录,使用“信用修复”的方法肯定是不可行的。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对此,广发信用卡中心反欺诈专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消费者可以定期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随时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目前,个人有权每年免费查看两次信用报告;二是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敏感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和“外借”;三是消费者负债合理、量入为出、按时还款。, 逾期记录的发生影响个人信用信息;第四,每位消费者应谨慎为他人提供担保,以免影响银行等贷款机构对其还款能力的评价。